
目前在日本,所有的都、道、府、縣都有客家人分布。若按省籍分,臺灣省出身的占大多數,其次是廣東、福建等省的客家人。
根據書籍史料記載,中國明清時期客家人大量遷移日本。1635年日本政府指定長崎為貿易港之后,更多客家人到日本做生意,對當時日本社會的進步起過推動作用。當年客家人在長崎修建的崇福寺,今天亦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寶。
而清朝派駐日本的第一位使臣何如璋便是客家人。還有被日本學者稱為“最有風度的外交家”影響力極高的黃遵憲先生。
19世紀末,孫中山和客家人廖仲愷等人分別于1895年和1905年在日本成立興中會和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之初有超過三分之一是留日客籍學生,為最終推翻滿清建立共和起到關鍵作用。
據統計,在同盟會成立之初的領導核心成員中,客家籍留日學生占46%,而且絕大部分是梅州的留學生。孫中山在日本成立革命同盟會的客籍人士有謝良牧(梅縣)、古應芬(梅州)、黃超如(梅州)、何天炯(興寧)、謝逸橋(梅縣)、何天瀚(興寧)、梁慕光(惠州)、李勒(梅州)、梁揆通(梅州)、謝延惠(梅州)、謝延祉(梅州)、溫晉侯 (梅州)、饒一梅(梅州)、何卓麟(大埔)、劉維濂(興寧)、劉群立(興寧)、李定區(興寧)、李蔭區(興寧)、李敬熙(興寧)、廖仲愷(惠陽)、梁生圃(梅縣)、李天麟(梅縣)、陳志凱(梅州)、張仁任(梅州)、李華偉(梅州)、饒景華(興寧)、何成(興寧)。
1905年,同盟會在東京成立的時候,就有一批留日梅州熱血青年毅然加盟,謝良牧、何天炯、何天翰還擔任會計部部長、司法部判事等重要職務,謝逸橋、溫靖侯等隨后奉命返回國內,成立同盟會嶺東分會,積極發展組織和革命人員。從保存下來的同盟會東京本部前三年會員名單,可以看出,來自全國的960人中有49名梅州籍會員,所占的比重相當大。
民國建立之初,旅日客家人數量已相當多了,僅在橫濱一地就有6000多人。在1923年的日本關東大地震中亦有不少客家人死傷,在今天橫濱的中華義莊亦有當年客家先僑留下的震災紀念碑為證。
抗戰爆發后,客家同胞基于民族大義紛紛離日返國,在日本人數頃刻銳減。60-80年代之間以臺灣客家人為主的客家來日人數急增,而日本華僑團體的代表委員相當多都是客家人,他們積極參與各項公益事業。
日本極有人氣的橫濱關帝廟建于1873年,有不少廣東的客家人參與興建。后來,關帝廟曾數度毀于戰火及自然災害。在1981年的重建中,客家人出錢出力,表現出極高的熱情。
客家人僑居世界各地且極富團結精神,無論在何處只要有客家人便會有“崇正總會”或“客屬會館”等組織,并由此創辦學校,設立醫院,致力于各項社會公益性事業。在日客家人亦是如此。
東京崇正公會是由旅居日本的客家僑胞所組成,在保存傳統優良客家文化上不遺余力。成立于1963年4月13日,現仍存。日本目前共有東京、關西、九州、北海道、沖繩等九個崇正會組織。在東京約有二千到二千五百名客家僑胞。
東京崇正公會成立的主旨是團結一致,促進親睦,維護客家優良傳統。該會向來堅持三原則「不問政治思想」「不問宗教信仰」「不問民族國籍」,只要是華人都歡迎,這是和其他華僑團體最大不同的地方。
在日客家人最有歷史紀念意義的活動當屬1980年10月在東京及大阪舉行的世界客屬第五次懇親大會,共有來自世界各地33個客屬團體的1200位代表出席,當時這樣大規模的盛宴在日本華僑社會中尚屬首次。
日本著名學者山口縣造在《客家》一書中,對家家精神的概括是極為辟的。他說:“客家是中國最優秀民族,他們原有一種自信與自傲的氣質,使其能自北胡騎之下,遷到南方,因此,他們的愛國心,比任何一族為強,是永遠不會被人征服的。其后又受到海洋交通環境之影響,養成一種島國人民之熱血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