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麗的南海北部灣上,有一塊“冬季草不枯,非春也開花,季季魚泛鱗,果實滿枝丫”的寶地,這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的“京族三島”──巫頭、萬尾、山心。
京族三島是中國大陸與越南交界處的巫頭、萬尾、山心三個小島。現屬于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下轄的東興市江平鎮。因該三島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的京族唯一聚居地,故習慣稱“京族三島”。
京族三島位于中國大陸海岸線的最西端,東臨珍珠港,面臨南海的北部灣,背倚十萬大山,與越南僅一水之隔。其中巫頭、萬尾二島與越南近在咫尺,雞犬相聞,涉水可過。
京族原為“越人”,歷史上稱為"京人",他們的祖先在越南,大約從明代開始,到十九世紀末,陸續從越南移居到京族三島上,距今已有500年歷史了。
京族三島都是由海水沖擊而成的沙島,幾百年前這里是一片美麗但荒蕪人煙的景象,到上世紀,一條條總長10多公里的攔海大堤將小島和大陸連接起來,使島嶼變成了半島,使滄海真的變成了桑田。
島上綠樹成蔭,海邊林帶達4000多畝,白鶴棲息數以萬計,京族文化氣息濃厚,民俗風情純樸奇特,中越民情交融。
金灘
京族三島以萬尾島上的金灘最為著名,灘全長15公里,寬闊坦蕩,沙質細柔金黃。綠島、長灘、碧海、陽光,構成京島如畫景色,是天然的海濱浴場。
海灘的環境很是不錯,而且看起來很美,漫步在海灘,你會覺得就是一個享受,而岸邊的椰子樹看起來也讓你有一種置身于東南亞的感覺,對此來到這里旅游,金灘是不得不來的好地方。
京族漁民拉大網
京族拉大網是京族捕撈魚蝦的方法,京族三島淺海一帶盛產大小黃魚、馬交魚、尤魚等,京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了拉大網捕魚的生產方式。
大網長達1000多米,重約4千斤,每張網價值1萬多元,是由村里各家各戶出資購買。
拉大網時,要30多人抬網到海邊,由網頭帶頭乘船沿距海邊70多米遠的地方沿沙灘岸線下放,最后拉到沙灘,形成一個800多米長的半月形包圍圈,幾十人各在兩頭拉,從早上拉到中午12時才將大網拉上沙灘。
現在一網一般能打幾百至上千斤魚,主要是大小黃魚、馬交魚等,在七八十年代,曾經有一網打1萬多斤魚的壯舉。
萬尾蝦燈
蝦燈是廣西防城港市京族漁民至今仍保留的傳統漁作方式,也是被當地旅游部門確定的一道人文景觀,點點蝦燈和晨曦中的捕蝦人,都成了京族三島的美麗畫面。
蝦燈是京族人民智慧的體現,展示了京族文化。
蝦燈捕蝦的方法是在入海口的河灘里擺放蝦籠,傍晚時分,在沒有陽光的灰藍冷色調下,在蝦籠里的上方點上油燈,誘蝦入籠。
京島蝦燈拍攝地就在通往萬尾的海堤公路上,連接萬尾島的公路海堤為南北向,西邊是寬廣的海口,東邊是成片的蝦塘淺灘,每天臨近傍晚的時候,漁民在蝦塘點燃蝦燈,開始誘捕海蝦。
萬鶴山
當地人不分“鷺”“鶴”,因而概名之為“萬鶴山”。 京族人民酷愛自然,視鶴如命。在這里,處處聞啼鳥,人鶴是一家,留下了一個個愛鳥護鳥的動人故事。
萬鶴山清晨和傍晚是它們出巢和歸巢時間,白鶴山上,鶴聲裊裊,鶴鳥翔集,漫山遍野全是白鶴和白鷺的翩翩倩影,白沙、綠樹、白鶴,構成了一幅絕妙無比的畫面。
東興屏峰雨林公園
東興屏峰雨林公園位于被譽為東興市“綠色后院”的馬路鎮平豐村,座落在九百多米高的羅華山腳下,迤邐在北侖河畔。
園中溪流彎彎曲曲跌跌宕宕從山上奔流而來,河床全是潔凈的花崗巖,千百年來經流水的沖刷,露出石頭的原色,流光溢彩,七彩斑斕,秀美怡人。
北侖河口紅樹林生態區
東興市紅樹林位于北侖河口國家自然生態保護區內,連片面積達2萬公頃,這是中國大陸沿岸最大連片的紅樹林之一。
紅樹林是由許多紅樹種類生長在一起形成象陸地一樣的樹林狀態而得名。因其生長在潮間帶上,漲潮時被海水淹沒,故又稱“海底森林”。
京族哈節
哈節,又稱“唱哈節”,所謂“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傳統歌節,哈節是為了紀念海神公的誕辰。哈節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節日盛裝,聚集在哈亭內外,依次舉行迎神、祭神、入席、送神等儀式,民俗風情純樸奇特。
萬尾村中建有京族哈亭,哈亭是京族的圣廟,是京族敬神、祭祖、文化、娛樂活動的中心,也是京族團結民眾,聚集民心,祈福消災,懲惡揚善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