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說民國初年,大埔縣今西河地帶的某村,有兄弟二人,向來和睦相處。這年,只因父親病逝,在彼此妻子的勸誘唆使下,都想爭奪家財。鄰人、親戚相勸,都成為逆耳忠言,從口角之爭,發展到拳腳相加,手足兄弟變成冤家對頭,準備打一場官司。
這天,兄弟倆一前一后,步行到大埔縣衙(今茶陽鎮)去告狀。時值盛夏,驕陽似火,哥哥走到北塘村口的崗頂,感到熱不可忍,便坐在樹蔭下歇涼,清風徐徐吹來,周身感到涼快,頭腦也清醒起來。他回想往日兄弟和睦,歷歷展現眼前。想到古人趙孝兄弟遇賊,孝爭著護弟而死,義重情深。又想到隋朝田真兄弟三人不和,分家后庭中荊樹突然枯萎,復合成一家后,荊樹增榮,花繁葉茂的故事。
聯想到自己兄弟倆,為區區家財,竟鬧到打官司。俗話說:“官司好打,狗屎好食。”兄弟打官司,猶如蚌鷸相爭,得利的只是漁翁。越思越想覺得問心有愧,對不起相繼死去的父母,終于決定放棄官司,不做煮豆燃萁兄弟相煎的蠢事。
回頭返家,教育妻子,效法古人,主動與弟弟言歸于好。弟弟被兄長行為所感動,也勸誡妻子,不再為家財而兄弟反目。
從此兄弟倆遂和好如初。
后來,就把準備打官司的錢,在那歇涼的崗頂上,建了一座涼亭,取名“知止亭”,以示迷途知返,誡己誡人,還在亭內書上一聯,傳為佳話。聯曰:
知善乃昌,悟道時,懸崖勒馬三冬暖;
止戈為武,回頭處,棠棣開花百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