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孩童出生之后,外婆外公都會送一頂精美的獅頭帽。
獅頭帽的前額繡著一個“王”字,“王”字下面綴著一個銀質的觀音和八個銀質的神仙,帽后懸掛壽桃墜子和銅鈴,可將耳頰護住的帽沿
藍巾帕是贛南客家婦女的日常服飾,由北方頭巾文化演變而來。它獨具特色,歷史悠久,兼具實用與裝扮功能,蘊含著濃濃的客家文化。
由于贛南地區常年陰濕,久而久之,婦女常有頭疼的癥狀,為
流傳于梅州豐順縣湯坑鎮的“大鱉尾”發型,是當地人對傳統技藝的傳承,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通常,在女孩出閣時才會梳“大鱉尾”發型,顯現出嫁之時的美麗、高貴典雅,以及一種身份象征。如今,這種習俗在豐
定南客家兒童吉祥花帽是定南縣客家民間文化藝術獨有的一朵奇葩,是當地兒童逢年過節必戴的吉祥物,是客家人望子成龍、吉祥如意美好祝愿的獨特表達,充分展示了客家母親的精巧手藝與愛子情懷。
眉勒,也稱抹額、額帶、頭箍、發箍、腦包,是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繡或珠玉,是中國傳統婦女重要的裝飾物。據史料記載,最早是由北方少數民族用于御寒之物,《續漢書·輿服志》注,胡廣曰:“北方寒
“袈裟”是梵語,到了晉朝葛洪撰寫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羅沙曳”,義譯是“濁、壞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義。
“袈裟”是僧尼們的“法衣
肚兜,古稱兜肚,又稱“抹胸”,是中國傳統服飾中護胸腹的貼身內衣,形狀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上面用布帶系在脖頸上,下面兩邊有帶子系于腰間。 肚兜的面上常有圖案,有印花有繡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藍印花布
在中國種類繁多的古代玉器中,有些玉器形式并沒有延續至今,它們或因缺乏實用性與時代脫了節,漸漸被邊緣直至消失。帝王們的喜好程度往往決定了一種玉器的存在與否。但在漫長的中國五千多年歷史中,有一種玉
中山裝是以孫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很多著名人物如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都常穿著中山裝。
由于中國著名政治人物毛澤東經常穿著中山裝示人,所以西方人稱呼中山裝為“毛裝”
在古裝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個畫面。古人會把某些小物品放到袖子里,而且還不會掉出來,這袖子的設計到底藏有怎樣的秘密呢?
其實古人所穿的寬袍大衣里面還穿著一件甚至幾件的貼身衣
龍袍是清代皇帝繁多服飾中的一種,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種類。其實清代官員等級不同,服飾圖案也不一樣,但是官服底部都有海水江崖紋。
海水江崖紋的寓意是“綿延不斷”
翻開古籍,很容易看到諸如黃袍、紅袖、烏紗、青衫、白衣等包含色彩的詞語。這一方面說明古人發達的染色技術,另一方面也能隱隱看到色彩背后所傳遞出的等級制度和審美傾向。
唐代詩人劉禹錫
在清朝里,要識別一個官員的品階和地位的話,主要可以通過三個東西,第一種是官服上面的補子,武官是走獸,文官是飛禽,比如文一品是仙鶴,武一品是麒麟。
第二種是官帽上面的頂珠,這個文
曾經的“非典”,到今天的“新型冠狀病毒”,把本來普通不過的口罩,推上了高點。口罩好像和我們的現代生活關系越來越密切。它是怎么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口罩的歷史。
古代的口罩
壯族(舊稱僮族,壯文:Bouxcuengh,英文名:ZhuangNationality),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為古代百越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廣東和貴州等省區。百越
現在大家一說到“衣冠禽獸”就會想到是道德敗壞,行為不正的一群社會敗類。似乎已經很少的人知道它最初的時候的含義。
“衣冠禽獸”一語來源于明代官員的服飾。據史料記載,明朝規定,文官
很多看電視劇的朋友都會發現,在清朝的時候,很多官員的脖子上都有一串“項鏈”。甚至連皇帝和后宮嬪妃他們都也會帶著一個“項鏈”。其實他們這個不是“項鏈”,而叫朝珠。
朝珠,清代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