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是怎么來的?
以前每逢農歷二月初二,兒童們都唱著“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都露頭,大倉滿,小倉流。五谷豐登太平秋”的歌謠,來迎接這個一年之中重要的民俗
也許是因為千古以來獨懸海外不被沾染的緣故,海南的中元節——“鬼節”,相比起內陸,更多地保留了傳統習俗的“原汁原味”。在海南,“鬼節”也叫七月半,在海南人心中,僅次于春節和清明。從七月初一到十五
登高望遠、飲菊花酒、佩戴茱萸……這一系列重陽節特有習俗,描繪出秋日一幅亮麗的風景畫。農歷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佳節,古代,這個節日又叫“菊花節”,很多習俗都是圍繞菊花展開的,比如搭建菊花山、燈下
獨具特色的“保苗節”是閩西長汀縣濯田鎮升平村傳承300多年的客家民俗。
“二月二、龍抬頭”,意味著萬物復蘇,春耕開始,于是,閩西長汀的一個邊遠小山村:升平村,每年農歷二月二都要
從中原到嶺南,再嶺南而四川,客家人從千年之前的歷史深處走來,從千里之外的故土家園走來,篳路藍縷,歷盡艱辛,最終像一粒粒飽滿的種子,扎根在了蜀地這片茂密的土地上。
千年遷徙,千年
在中國傳統的三大鬼節(清明、中元、冬至)之中,清明節祭祖掃墓之俗,是全國較為盛行的。而在江西贛縣客家地區,特別是農村,則把中元節看得較重,其影響也更廣,祭祀儀式也最隆重。
中元
農歷七月初七,古稱“七夕”。寧化稱“乞巧節”,也叫“七夕拜巧”,其內容源于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
“七夕拜巧”是寧化歷史上一種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教育小孩崇文重教、
在很多客家地區,都有“七夕節”裝“七月七水”的習俗!
據說,“七月七水”功效神奇,可以用于治療中暑、感冒、痱子、疔瘡等疾病。
每年七夕節,老人們都會準備水桶,然
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節”、“ 盂蘭盆節”,中國人過的中元節大都在七月十五,而客家大部分地區在七月十四,據說是宋代末年人們正準備過節時,元兵突然入侵,為此客家先民提前一天祭祀祖先、普渡亡
跳公節是廣西那坡縣和云南富寧縣一帶彝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對于跳公節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最主要的說法是紀念救彝族祖先的金竹。
跳公節又稱跳弓節,在當地,雖然過節的具體日期各村
跳公節是廣西那坡縣和云南富寧縣一帶彝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對于跳公節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最主要的說法是紀念救彝族祖先的金竹。
跳公節又稱跳弓節,在當地,雖然過節的具體日期各村
農歷三月初三,是古代的上巳節。中國古代以天干地支紀年、月、日。上巳日,是指三月上旬的巳日。古人在這一天,要舉行祓禊儀式。
祓禊,音“服戲”,祓同拂,意思是去除。《后漢書·禮儀志
農歷二月初二,傳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春雷驚醒,沉睡中抬頭而起,故稱“龍抬頭”,而到了“龍抬頭”也才算真正過完了春節。民諺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人們祈望龍抬頭興云作雨
傣族潑水節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潑水節是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等國也過潑水節。
潑水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
農歷五月十三日為雨節,又稱下雨節、竹醉日,傳說是黃帝誕辰。俗語“大旱三年,也忘不了五月十三”。
雨節,山東民間又傳說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鄄城傳說,這天還是關公單刀赴會之日,赴會
仙游有句順口溜:“九月九冬滿洋紅,十月九冬滿洋空”。農歷九月初九日是重陽節。大家都知道,稻谷開始成熟了,到十月底收割結束。這其間有個習俗叫十月十日。仙游縣志載:“十月十,亦稱普祀日,俗稱祀孤”
重陽節的由來已久,早在戰國時期,楚國屈原在詩中就有詠重陽之句。唐朝把重陽節正式定為節日。
九月初九是兩九相重,故稱“重九”。《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
重陽節在莆田并不算大節,關注的人并不多。過去,在重陽節,莆田民間都會蒸“九重糕”,以糯米、粳米磨漿拌糖制成。先蒸第一層,在上面抹少許花生油,再蒸第二層,連續蒸九層。
現在人們沿
農歷七月十五日,莆田百姓稱為“七月半”,又叫中元節。
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所以,七月半也叫“中元節”。據傳說,七月半是
高姥山七夕節是磐安縣省級非遺項目,與杜鵑花節一樣,是高姥山上一年中最熱鬧的活動。
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廟會,是高姥山一帶的風俗習慣,也稱高姥山七夕節。當地農民自發組織進行活動,盛
農歷的七月初七,人們俗稱七月七、七夕節、乞巧節、女兒節。文人雅士稱七月七為蘭月,七夕為蘭月中最神奇的一個夜晚,由此成為“蘭夜”。
關于這個節日的由來,盡管有許多不同的版本,但最
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九為陽數,日月并陽,兩陽相重,故名重陽。重陽節是秋季除中秋節以外的又一個重大節日,是與春季的重三(三月初三上巳節)相對的游賞性節日。民間在該日有登高、插茱萸、賞菊花、吃花
重陽追節送花糕這一習俗主要分布在咸陽市渭河南各村,輻射周邊。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朝即有在重陽吃糕之風俗。送花糕風俗,相傳自古。
咸陽民間俗稱給女兒追節為“走女家”。
重陽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祈求長壽的節日。呼朋引伴,登高望遠,賞花飲酒,吟詞作賦——佳節又重陽,感謝宋人,在小詞里面坦誠記錄下自己的重陽節,讓我們得以重溫天水一朝的詩意生活與重陽味道。
填倉節分為大填倉節和小填倉節,是河南豫北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大填倉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九,小填倉節為每年農歷正月二十四。
填倉節的主旨在于:春節的節日氣氛已盡,業精于勤,人們應該
二月二龍抬頭作為古代民俗的一種節日,如今已經基本上從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對于“二月二龍抬頭”的一些文化內涵,例如古人對龍的崇拜、“龍抬頭”在古天文學上的唯物解
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一是襄陽獨有的文化民俗節日——穿天節。
“穿天節”是襄陽古代特有的節日,《襄陽市志》對“穿天節”做了介紹,宋代莊季裕在所著《雞肋篇》中寫道:“襄陽正月二十一謂穿
采花節
采花節是九寨溝一帶的一種藏族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5月初5,正值當地的春天,到處山花爛漫、爭奇斗艷,藏族的青年男女穿上節日的盛裝,相約到山上采花和采藥,等他們滿
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俗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每到這一天,人們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和掃塵活動。從此揭開了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序幕。
祭灶
臘八節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節日,蓋緣起于上古時的 “臘祭”。相傳每逢臘日,人們便要舉行祭祖先、祭諸神的活動。
在我國民間,人們習慣上把農歷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
農歷七月七日,是我國傳統的“乞巧節”。關于乞巧民俗,各地有別,風格迥異,但流傳在山西河東地區的“拉牽牛”則顯示出一種獨特的民間風情。
“拉牽牛”,又稱“五谷山”,原是“乞巧節”
皇城村重陽節習俗是流傳在山西省陽城縣以皇城村為核心區域的歷史久遠的傳統民俗活動。
九九重陽節期間,以皇城村為中心,全縣十八個鄉鎮與沁水澤州相關村鎮都有豐富多彩的“養老、敬老、愛
在滹沱河流域的盂縣北部地區,自古就流傳著一種民間習俗——河燈節。由于當地村民生產、生活都離不開河、離不開水,人們自然對河充滿依賴。然而,河水泛濫也會吞噬莊稼、沖垮土地,甚至傷及生命。于是老百姓
“中和節”起始于唐朝貞元五年,已經在云丘山一帶民間傳承了1200多年。每逢節日,方圓百里數萬群眾聚集到這里,祭天開耕,登頂拜祖,祈禱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如今云丘山“中和節”已被譽為“中國中和文
“紅光祭海節”是東營市墾利縣紅光漁民群眾在長期生產、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一種精神寄托和精神愉悅的祭祀活動,主要以祭神娛神、拜海為內容,以崇祀、演藝活動為載體,是一種含有歷史、宗教、民俗等諸多文化
懷集農村廣泛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七月七,落河洗屎忽”。據年長的老人介紹,懷集人普遍認為農歷七月七這天河溪的水特別清涼,人們稱之為“七姐水”,父母都會帶孩子去河溪里游戲洗身,寓意用“七姐水”沖去小
《易經》把九定為陽,九月九日是為重陽。關中人把這一天叫做“九月九”,并且在此節日有著一系列的禮尚往來習俗。
舊時,關中各地在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送花糕等風俗。其中“
正旦晚煮菜茶的傳統習俗廣泛流傳于斗門鎮各村。農歷正月十三“正旦晚”是珠海斗門農村地區民間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村民們白天祭祖、祭神要舉行“開燈”儀式,晚上則要“煮菜茶,這一習俗已流傳了200多
長沙人過完“年”后,從年頭到年尾月月有這樣的節日,真是過不完的節。長沙民間活動豐富、規模大、范圍廣,具有綜合性特點的喜慶節日或祭把節日,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年節等。
中
每年剛進臘月,遼寧大連石城島的家家戶戶就開始忙“年”啦!他們這個“年”不是咱們的春節,而是海島漁民特有的心里看得比春節還要重要的海神娘娘節。忙“海神娘娘節”,最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趕制海燈。